关于我们

about us

六十年代

六十年代,“两院”承担了大量的科学技术和国防尖端工程。华东院设计了上海嘉定科学城、中国科学院所属11个研究所;还承担了十一所高等院校的建筑设计任务,如:福州大学、泉州华侨大学、西安交通大学、华东化工学院、上海科技大学等大学的全部设计。1961年,上海承担制造战术武器研制任务,批准“802”工程建设。总平面、土建、公用专业设计由华东院和一机部二院负责。华东院设计的新型高效过滤器,解决了大面积净化厂房设计的技术难关,填补了国内工程设计中的一项空白。

为服务上海经济建设的热潮,上海院对口机电局、手工局、仪表局及若干郊县的建设项目,承担了各种大跨度车间、焦炉、仓储、冷库、生物试验基地等工业建筑与设施的设计任务。如上海外贸冷冻厂万吨冷库,规模和设施为历史之最;上海师范大学球类房,是全国第一个大跨度网架结构;上海电影技术厂洗印车间、混录棚等,其中录音棚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、功能最全的新型录音棚之一。

六十年代初,时任建筑工程部部长刘秀峰在上海提出“应在适用、经济的条件下尽量作到美观”的建筑创作方针。以此为指导,上海地区的勘查设计单位率先响应,逐步摸索了从国情出发,走自力更生的勘察设计道路。同时,在国家“多快好省”的总路线指引下,为加快设计、建设的进度,“两院”提出了设计标准化、施工装配化的方法,设计了有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单层厂房和多层民用住宅、由10多幢公寓式楼房组合成区域性商住街市、集现代化科学研究机构和大学于一体的科学城等。

(工作场景 60年代)


赵深(左2)、陈植(左4)等老同志合影(60年代)

 

蕃瓜弄改建当时是上海棚户区改建的试点,市政府要求原拆原建,不许征用一分土地,原有1964户住家必须全部回迁。经过数十次方案琢磨,最后我们做到了1965户,达到每人4平方米居住面积的标准,并且在冬至日户户有日照,平均住宅层数由改建前的1、2层变为5层(当时如果建设6层的住宅,就必须设电梯),小区容积率达到1.76,可以说开创了全国节约土地的先河。小区在1965年建成后的9年间,常作为国内外友人参观的“样板房”。

——洪碧荣·六十年回顾座谈会